现在的青年人 东西坏了 多数人选择“修不如换”_热文
【原标题】
【资料图】
东西坏了,修还是换?
记者调查发现青年人消费观变了,多数人选择“修不如换”
策划/罗小玲 执行/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谢嘉
东西坏了,老一辈人总想着修,年轻人总想着换。
前些日子,68岁的陈师傅翻看《株洲晚报》,发现有篇关于按摩椅的稿件,就打来热线询问:“家中有个皮面损坏的按摩椅,有没有人能上门维修?”晚报记者帮办一圈,结果发现难以请到专业维修师傅,好不容易请到了,又需要支付近千元维修费。
陈师傅的遭遇不是个例。电饭锅、热水壶、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旦出现故障,究竟是维修还是换新?手表、衣服、鞋子等日常用品出问题了,如何处理?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市民对此十分头疼,不少维修动辄上百元——有的甚至接近购买新品价格。面对如此境地,你会选择继续维修还是换买新品?
东西坏了,咋办?
陈师傅家中按摩椅使用7年时间了,这两年,椅子皮面破损严重,他曾经打过厂家电话,无法接通。通过晚报记者辗转联系,一家按摩椅售后人员表示,要将旧的皮具全部拆掉,然后重新包一层皮,“破损的皮革后边,可能会有电路或者电线”。该维修人员表示,可以进行修理,但是难度较大,且费用接近千元。
高额的维修费顿时“吓”得陈师傅进退两难:修,价钱贵了;不修,按摩椅不能继续使用。最终,经晚报记者建议,他找到包沙发皮的师傅,直接在座位表面“贴皮”,花了150元就将按摩椅“起死回生”。
相较于价格较高的家用电器,一些小家电的维修则更显尴尬。不少年轻人干脆“一扔了之”。
市民闫娟告诉记者,自己一年前在网上购买了一款网红保温烧水壶,目前壶盖出了点问题,产品虽然还在保修期内,但维修需要自己承担运费。“还不如添点钱直接买新的,当天下单,第二天就能送到。”闫娟说。
不仅是维修费问题,还有不少市民遇到“去哪里”“找谁维修”的难题。手表要换电子、裙子要收腰线、雨伞合不拢……家住天元区王家坪社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,现在的维修点大都藏在老街小巷中,不容易找到。
“修不如换”原因多
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,她家的电视有一天突然黑屏且不能再启动。她找了一个家电维修的师傅上门服务,换了一个小零件,很快就将电视修好。让刘女士始料未及的是,师傅需要收取零件费和人工费共计100元,“维修师傅自己都说,贵在人工”。
市区一家维修店的师傅周先生告诉记者,维修价格一般由上门费、材料费、维修费三部分组成,如果上门没有检测出问题或者客人决定不予维修,需要按距离收取上门服务费,例如三公里以内的路程收取上门费20元;如果需要更换零件或进行其他维修,则无须收取上门费,只收取维修费用。
记者了解到,维修质量难保、维修时效较慢、维修价格较高,成为大多数人“修不如换”的主要原因。
株百小家电王师傅则认为,对坏损家电进行维修还是换买新的,与使用者的思维观念、生活方式、消费模式等方面有关。例如,大多数家电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,如果超过了对应的使用年限,其耗电量会明显增大,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若这类型的家电出现故障,他不建议消费者选择维修,而是考虑换新。
便利生活需要“小修小补”回归
今年2月16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,回归百姓生活,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。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,开展三年行动计划,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的建设。
株洲街头,“小修小补”流动摊点已难觅见,有些退场转行了,有些搬进附近门面,有些拓展了新业务,“小修小补”只是“顺带而为”。
记者走访发现,小修小补行业的从业人员断层现象非常严重。大部分从事小修小补行业的师傅,都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还有一些修车的老师傅坚守到了70岁以上。“等到这一批老师傅们干不动了,居民们想修鞋、修衣服就更难了。”一位修鞋师傅这样感慨,青年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一行业,或者也没有相应的能力,难以在这一行业生存。
【声音】
@黄山料:例如换灯泡、拆卸物件以及重新更换一些小零件等小维修,根本没必要请人,自己琢磨一下就能做好。
@维修师傅:是维修还是换新要从多方面考虑,除了个人意愿外,物件的使用年限、相关零件供应情况以及使用安全等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。
@肖玲:时代在变化,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父母和爷爷奶奶那一代的生活是坏了的东西修,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是坏了的东西换。
@桥桥:希望家电行业能在生产、回收环节上多下工夫,多开展一些以旧换新的活动。
@skysh:前阵子,家里吸尘器坏了,维修价格是新机一半,扔了又觉得可惜,为此很纠结。
标签: